undefined
圖片來源

  當我聽到 DC 跟華納願意為《小丑》(Joker)製作一部獨立傳記電影時,我一方面是很開心  DC 終於願意放下對某某宇宙的執著,開始專研真正適合他們的角色刻劃電影類型,但另一方面也很擔心,以高譚市大反派為主角的電影,會不會有鼓吹暴力的嫌疑?會不會太幫這影史上惡名昭彰的殺人犯「洗白」?而在觀影過後,我放下了這些疑慮,甚至劇情還引發許多我對於現實社會與人性的反思和理解,因此我相當建議還在猶豫的你一定要進戲院花兩小時的時間,欣賞這部今年不可錯過的非英雄電影。

undefined
圖片來源

  要把小丑詮釋得入木三分,實在不是件容易的事,而由瓦昆菲尼克斯(Joaquin Phoenix)飾演的亞瑟確實詮釋出另一種味道。亞瑟是一名與母親相依為命的精神病患,飽受疾病所苦的他會忍不住大笑,而這樣的大笑除了引來旁人側目之外,也會招來拳打腳踢,即便他一再想要解釋自己的情緒表達障礙,卻沒有人願意聽,沒有人願意關心這個底層的小人物;更諷刺的是,悲慘的他卻要扮演帶給他人歡笑的丑角來維生,在每次上妝時他總是要提醒自己要假笑,儘管內心是多麼哀痛與無奈,而相當想得到注意、被愛與聆聽的他,把希望寄託在成為如脫口秀主持人莫瑞(勞勃狄尼洛飾演)般有趣的表演者上,然而現實是殘酷的,一次又一次的挫折讓他從受傷、失望到憤怒,終究開啟他走向復仇的解放之路,轉變為一個極度瘋狂的惡棍象徵。

undefined
圖片來源

  當然任何精神病都無法合理化犯罪,也不是患有精神病就會有攻擊行為,電影劇情想聚焦的是身處底層、患有精神病的亞瑟,是如何在整個社會、旁人的欺壓與忽略之下,慢慢變成一個「惡魔」,就像他在筆記本上寫的:「每個人都希望精神病患者的行為與正常人並無二致。」但精神病患者非常需要家人、鄰里到整個社會體制的支持與包容,而非把他們當成異類來鄙夷跟排斥,在電視劇《我們與惡的距離》中也曾探討過類似議題,不過《我們與惡的距離》迎接的是比較歡樂的結局,亞瑟可就沒那麼幸運了!他的一生從來沒有快樂過,卻被媽媽暱稱為「快樂」,而當他說:「我曾以為我的人生是一場悲劇, 現在我發現其實是一齣喜劇。」似乎象徵著他決定要嘲笑自己的悲慘,嘲笑這個可笑的社會,但他並不是真正的豁達、真正的解脫,因為當他從垂死邊緣被拖回人間時,他仍舊無法拒絕抗議群眾的起鬨,無法擺脫「小丑」這個領袖形象,繼續跳著不快樂的舞,至死方休。
    
      
精采預告:

※以上的影音內容,本站並無所有權,完全純分享,謝謝!
   
資料與影音來源:Google、YouTube、維基百科、Yahoo奇摩電影。 

arrow
arrow

    漁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